你与志愿者之间的“误会”
来源:涡爱协 作者:尹冬冬 查看:1319 发布时间:【2017-07-16】
不知道从何时起,志愿者成为“免费”的代名词,一提到志愿者人们就想到免费的劳动力,就想到一群红马甲,就想到一群只干活不需要任何回报的“傻子”。其实,不然。如果你花3分钟细细读完,会帮你改变多年的观念。
近几年,志愿者的种种权益逐渐被大众尤其是公益慈善机构自己提上案台,不再是神秘不可破,不再是信誓旦旦的一味提倡免费和以服务对象权益为中心。这里所说的志愿者,大多数以兼职志愿者居多,他们大多数是一些个人户、自然人、企业老总、上班工作人员等领域。他们大多数是利用自己闲暇时间做力所能及体现价值所在的有益的事。而这些行为其实是有成本和代价的,只是他们更侧重实现自己的价值,而把这方面的成本代价尽量不提或少提,所以给大众一种误区,认为志愿者就是没有成本不需要付费的免费劳动力。
不但宣传献血 还身体力行参与献血
顶着近四十度的高温 采集水样 浑身湿透
说到成本和代价,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个体老板每天的收入是300元,每天工作约6小时,参加一场公益慈善类活动耗时约3小时,他的直接成本就是300元除以6小时再乘以3小时,也就是150元。如果他再提供一辆车,往返路程80公里,每公里保守估算1元钱成本,他的成本又增加80元。一场活动一个人志愿者的最基本固定成本支出就是230元。而一场慰问活动的成本远不止于此,主办方采购物资需要数百元甚至更多的费用。而且主办方还要承担一些潜在的安全责任风险,所以一场公益慈善类活动成本和代价可想而知。
身残志坚顶着三十多度高温服务高考
放弃生意服务高考 怕迟到在路边吃早餐
高考助考站到位时间早晨六点 来不及吃早饭的志愿者
有人认为只要有钱,就可以约上几个人买些东西带着钱去搞慰问活动,一方面帮了人,一方面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根本不用理会其他问题。这样看似纯洁又简单的想法实则需要提前做功课。因为大多数受助对象需要物质的帮扶很有限,他需要更多的是持续性跟踪帮扶、自身的人权、肖像权、隐私权、知情权等权益的保障,而非简单接收到物资就草草了事。相反,过于粗暴简单的帮扶救助,在某种程度上让原本穷困潦倒或处于困境中的受助者心态改变,从而滋生依赖外界帮助的惰性,并且短时间内集中帮扶救助会让其快速拥有物资财富,导致其原本感恩准备通过自身努力改变现状的心态发生质变,变得不再努力,甚至用捐赠人给与的物资购买可有可无的生活附属品,例如购买彩电、手机、电动车、空调等。很多帮扶救助活动,捐赠方过于在乎自身感受,与受助人拍照合影,甚至当着很多人和摄像机镜头问一些较为敏感隐私的问题,导致受助人心理上发生改变,从最初的感恩到后来的反感憎恶,因为在他看来,你的物资某种程度上帮了他,但是带给他的更多的是自尊心的伤害、隐私权和其他权益的侵害,所以最后他宁愿选择不要,不但不感恩,而且还反感厌恶,并且还出现了不愿意再与人交流不愿意上学的情况。上述所说的现象是我们涡阳真实发生的案例,绝非理论内容。
在一些筹款活动中,志愿者用各种方法和调动各种资源为某个活动或项目筹款,给人的感觉就像是筹款以后有多少好处。其实不然。志愿者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出于信仰和被事件的原始感召。因为对于一个架构较为完善的机构来说,财务是非常严谨的问题。所有筹款途径都是对公账号,并且要对筹款情况、善款使用情况进行公示,还会邀请出资人一起实施,所以想有猫腻很困难,更谈不上有什么好处。公益慈善机构最有意思最奇特的地方也在于此,每次筹款或者活动,志愿者筹到钱的那一刻比直接给他钱的喜悦感还要强烈,有些为了筹到款劝捐过程中遭受了讽刺挖苦也强忍着,尽管这些钱他见也见不到摸也摸不着,因为要么直接进入对公账户,要么由机构会计接收。而这些人有些都是平日企业的老总和相关领导,但是他们为了帮助那些特定服务对象筹到款,放下身段忍受讽刺攻击。
你与志愿者之间也许还有很多没有解开的“误会”,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感受,你会逐渐发现,原来你身边这些被你看作“傻子”的人,原来如此可爱可敬。(尹冬冬)